北京建筑业人力资源协会|建筑业协会|人力资源协会|建筑协会
  
 
 当前位置:首页--信息浏览
发挥建筑企业工程师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思考
添加时间:2020-7-30信息来源:首都建设报作者: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盖爽

 

建筑业在国家经济中具有支柱地位,工程师是建筑企业的核心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厚德精技,惟理求实为内核的工程师文化。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同时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并给与重大影响。探究工程师文化所蕴含的政治意义对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师文化指工程技术人员具备的普遍特质,如严谨务实、开拓创新、唯实求是、社会担当,亦指是企业内部尊重知识、重视人才、鼓励创新、问题导向的文化。如北京建工集团建德立业工于品质的文化定位和建楼育人的企业宗旨,正是工程师文化的典型体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们不仅要从职业技术和企业文化角度解读工程师文化,更应从社会政治的高度去把握其内涵和意义。

首先,工程师文化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工程师是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石。中国在不到7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之路,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正是一批批杰出工程师的努力,推动了中国的超常规发展。三峡大坝、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的精彩呈现,都充分证明了工程师文化的爱国特质。今年年初以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由国字头建筑企业领军,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15天建成雷神山医院,迅速落成16座方舱医院,更是再一次展现出我国工程技术团队的智慧、力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工程师文化爱国、敬业内涵的生动诠释。

再者,工程师文化代表着经济实体中的工匠精神,蕴含着社会主义建设精神。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工匠的精神一直在工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它帮助企业追求卓越,制造精品。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鸣,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依靠精湛的技术,使海底沉管隧道整体沉降不超过5厘米,为中国深海创造了世界纪录,更是工匠精神极致追求的体现。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许多重要场合多次提及工匠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也连续三年将工匠精神写入其中,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提出了弘扬工匠精神的要求。工匠精神不再局限于工程技术领域,更成为一种国家精神的体现。工程师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劳动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工匠精神也成为一种社会主义的建设精神。企业的工业生产、工程活动正是工匠精神的源泉,企业中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是工匠精神的实践者,由特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和行为方式组成的企业工程师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和精神支撑。

因此,要在宏观的社会政治语境中重新定义建筑企业的工程师文化,赋予其更加深厚的思想政治内涵。借助在微观经济实体中践行工程师文化,实现为宏观社会政治提供更加稳定的执政根基。

一是筑牢红色基因,突出对工程师文化的政治引领。在企业中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将工程师文化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之中。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根植到企业文化之中,同时从企业文化中挖掘红色基因,引领员工凝聚工程强国的理念,树立成为服务行业、报效祖国的卓越工程师的理想和目标,凝练优秀工程师所需的精神文化,培养人文情怀和社会道德责任感,致力于驾驭技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二是发扬民族精神,从社会政治角度传承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成果,既是一种劳动人民的勤劳精神,也是一种工人阶级的先进精神,还是一种社会主义的建设精神。企业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从社会政治角度重新诠释工程师文化蕴含的工匠精神,启发员工进行新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思考。建筑企业应注重营造平等尊重、求理求实、创新专注、终身学习的工作氛围,为工匠精神提供适宜的土壤。具体应通过理念导入、顶层设计、制度保障、品牌活动、立体传播等多个维度形成闭环,实现多系统联动,促进工匠精神落地。

三是注重因势利导,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企业文化体系。建筑企业一方面应注重传承优秀的企业文化基因,精心梳理卓越的经营管理思想,调研全体员工共同的期冀需求。一方面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在中国建筑业的大背景下思考自己的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系统解答企业发展过程中最根本的问题。如企业为何存在?为谁存在?走向哪里?企业推崇的信念和奉行的原则什么?企业内在的精神状态是什么?使企业文化成为指导每名员工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使每名企业员工可以用企业文化体系规范自己、成就自己、提升自己,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工程师文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工程师文化体现的精益求精、超越创新、不懈奋斗、团结互助精神,也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相契合,我们要充分发挥工程师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推动四个伟大精神在企业一线形成生动实践。

 

 

打印】【关闭窗口

    本站声明:本网所有注明“信息来源:北京建筑业人力资源协会”的信息,版权均属于北京建筑业人力资源协会,转载时请注明信息来源和作者姓名。
    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登载的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转载内容仅供网友学习与交流,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犯您的利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copyright © 北京建筑业人力资源协会 京ICP备15000205号-2 电话:010-64968361 010-64963911 E-mail:bjjzyrlzyxh@163.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二区12号楼院四层( 100101 )